網頁

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

黃知勇 都市博客 十年


近日在unwire.hk讀了一篇轉載自外國網站Mashable Tech的文章,比較十年前即2002年,與今日互聯網的面貌,內容很有意思,就讓筆者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 該文
章指,2002年全球網民的數量約5 億 6,900 萬,佔全球人口的 9.1%,但去到2012年,網民與人口的比例已勁升至33%,達22 億 7,000 萬。除網民急增外,連互聯網世界亦急速膨脹,2002年網站的數量約只有300萬個,但時至今日,已增加至5 億 5,500 萬個,是接近200倍的增長!
另外互聯網的用途亦漸漸改變,最佳例子當然是化身成社交工具。不說不知,其實早在2002年已有社交網絡Friendster 出現,但當時只有約300萬會員,而facebook目前的用戶數量,已達9億。
 互聯網的普及,亦改變了大眾的消費習慣。例如2002年大行其道的三大零售商:唱片舖Tower Records、書店Borders及影碟出租店Blockbuster,雖然當年都賺大錢,但後來因為拒絕轉型為網上服務供應商,如今都已被蘋果及Amzaon等取代,並落得蝕錢甚至倒閉的下場了。回望過去,互聯網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,那管你接受與否,都必須跟它妥協,否則只落得被淘汰的下場。
 那麼,在這股急速發展的洪流中,香港又站在甚麼位置?筆者相信,香港充其量只是個旁觀者而已。
 在互聯網發展之初,香港其實已擁有滲透率上的優勢。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,2002年,香港的網民與人口比例已高達43.67%,遠遠比當時世界其他地方為高,而寬頻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出現,到2002年,已經既普及又便宜了。
可是,我們卻一直沒有活用這個優勢,十年過去,香港除建了個變相成為地產項目的數碼港,以及促成只有少數香港科技公司受惠的CEPA外,再數落去,就只有大家都換了張智能身份證、八達通可以用來購物、可以上網睇報紙及睇myTV等等雞毛蒜皮的發展而已。
 香港一直被國外批評科研投資力道不足,若這問題不解決,香港與世界的距離將會愈來愈遠。近年外國的科企都大力投入科研,務求拿下最多的專利權。而專利權多寡,往往正好代表該公司的價值。過去十年,香港科企於科技專利費上的收入幾乎為零,在互聯網的發展亦無建樹。
實施「網絡鎖國」的內地尚且有個成熟的電子商貿平台「淘寶網」能衝向世界,本來坐擁大好江山的香港卻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況,身為推動者的香港政府實在要好好反省。
 政府可以做的其實有很多,例如從過去被動的態度,改為主動去協助發展中的資訊技術公司,又例如以稅率及法制上的優勢,主動吸引外國科企來港設廠,以善用內地的科研成果。
今年立法會選舉,若無西環干預,預計莫乃光將會成為資訊科技界功能組別的新任議員,且希望在新人事新作風下,香港的資訊科技發展能有一番新景象。

黃知勇 (逢周二見報)
18年前曾於「倚天電腦雜誌」內連載專欄,第一代本地「腦記」。
jeff.wong@metrohk.com.hk
weibo.com/1853960890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